1.重要矿产的主要供应国

2.请问04和05年度中国原油进口、出口量和对外依存度以及俄罗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

3.国际原油价格数据(详细的),现货和期货

4.中石化的创业史?

5.谁告诉我下汽油的涨价历史 ?

2005年原油价格_2005年国际油价

导读: 2005年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是一个平年,它的第一天从星期六开始。这一年是农历乙酉年(鸡年),藏历称木鸡年,以下是我为您罗列的2005年日历表,我们一起来看下2005年农历阳历表的区别和2005年发生了什么事吧。

备注: 此表含阴阳历、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阳历2005年1月 ?农历辛巳年生肖: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年

扩展阅读:2005年发生了什么事

1月1日:土耳其发行新货币新土耳其里拉。

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

1月14日:惠更斯号进入土卫六大气层。

1月21日:伯利兹骚乱在首都贝尔莫潘演变成。

1月23日:维克托·尤先科宣誓就职乌克兰总统。

1月25日:印度一场宗教活动发生人群踩踏,至少215人死亡。

4月3日:阿卡耶夫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辞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职务的文件。

4月8日:教皇保罗二世举行葬礼,多国元首、政要及众多信徒参与。

4月25日:日本JR福知山线出轨事故。

4月26日:中国国民党展开2005年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4月27日: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进行处女航。

5月8日,台湾歌手邓丽君逝世十周年。

5月9日:俄罗斯举行仪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卫国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5月12日:乌兹别克东部大城安集延,爆发大规模民众聚集及劫狱。

6月1日:继法国之后,荷兰也以61.6%的反对票,否决欧盟宪法条约。

6月7日: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国大陆版本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6月15日:当选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6月20日:越南总理潘文凯展开历史性的访美行程。

7月6日:伦敦获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7月7日:伦敦遭到连环爆炸恐怖攻击,造成严重死伤。

7月23日:埃及红海度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连环袭击,数百人死伤。

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8月7日:六方会谈第四轮第一阶段会议宣布休会。

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安全返回地球,成功完成STS-114任务。

8月9日:日本长崎举行爆炸60周年纪念仪式。

8月9日:程及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8月19日:马英九接任中国国民党。

8月19日:“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正式开始。

8月25日:“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结束。

8月26日:土库曼斯坦宣布放弃独联体正式成员资格。

8月30日:纽约原油价格冲上每桶70.85美元的历史新高。

8月31日:德国悬赏全力搜捕91岁臭名昭著的纳粹军医阿利伯特·赫伊姆。

9月13日:朝鲜核危机第四轮六方会谈在中国北京重开。

9月25日:2005年澳门立法会选举投票日。

9月25日: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闭幕。

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

11月6日:第四届东亚运动会于澳门闭幕。

11月7日:香港明报收到恐吓信和爆炸品,两名职员受轻伤。

11月8日:法国巴黎持续,法国行紧急法令,在发生的地方实行宵禁。

11月11日:沙特阿拉伯获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月26日:巴勒斯坦当局接管加沙地带和埃及之间唯一的边界通道拉法赫。

11月27日:中国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矿公司的东风煤矿发生爆炸,171人死亡。

12月13日至12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部长级会议。

12月31日:澳门主题公园渔人码头开幕。

相关阅读推荐

2000年农历阳历表 ?

2001年农历阳历表?

2002年农历阳历表 ?

2003年农历阳历表?

2004年农历阳历表 2004年日历表 ?

重要矿产的主要供应国

对于原油价格的分析上,主要需要关注来自于三个方面的信息:供给、需求及库存。下面的列表列出了来自于分析中一般需要关注的一些具体要素:

(一)需求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经济增速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天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气候状况会影响到原油的供给和需求,比如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国际油价,但它对整个国际油价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

(二)供应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产量变化的原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的供给对油价的作用原理有所不同,产量与价格的关系有着主动与被动的区别。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原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惯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产量来抑制油价。

2.地缘政治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突发与气候状况——使油价波动更加不确定?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三)库存与原油的相关性

? 原油库存分为战略原油库存与商业原油库存。战略原油库存是国家为战略考虑,防备石油短缺而储备的石油库存。这是因为原油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除了战略属性外,原油同时具有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方面需要关注商业原油库存,它是高于安全义务库存量的部分,原动力来自于经济的需要,因此与价格紧密相关。

? 每周三EIA(Energy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美国能源情报署)会在美国东部时间早10:00公布库存报告,市场的关注重点在商业库存上,通过商业库存量来预测原油的价格走势。

(四)金融市场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1、投机持仓变化与NYMEX原油价格

目前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作是影响国际油价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2、相关商品对原油价格判断的参照

众所周知,商品走势总体和美元走势呈反向相关关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商品的相对价格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往往代表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从而减少对商品等风险资产的需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汇总表

请问04和05年度中国原油进口、出口量和对外依存度以及俄罗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

比较而言,我国重要矿产的主要供应国较为集中,重点是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周边国家、非洲和中东等,以下对16种重要矿产分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2.1 石油:进口地区结构已有明显优化

2005年中东地区仍为我国原油主要进口地区,从中东的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47.2%,为5985.1万吨;其次为非洲,占全国总进口量的30.2%,为3834.2万吨;再次为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占全国总量的11.1%,为1407.0万吨;从亚太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969.0万吨,占7.6%。

位居我国原油进口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沙特阿拉伯(17.5%)、安哥拉(13.8%)、伊朗(11.3%)、俄罗斯(10.1%)和阿曼(8.5%),2005年合计进口量为7752.4万吨,占全国总进口量的61.2%。其他的重要进口国还有:也门(5.4%)、苏丹(5.2%)、印度尼西亚(3.2%)、越南(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科威特(1.3%)、哈萨克斯坦(1.0%)。2005年从南美进口我国所需石油的3.4%,来自欧洲的占0.4%,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占0.2%。

与2000年相比,我国原油进口地区结构已有明显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总体依赖程度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而从非洲的进口量大幅增加。

2)来自北线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占全国总进口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5年的10.1%。同时,开始从中亚地区进口原油。

3)来自欧洲、拉美这些相对遥远地区的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来自欧洲的原油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6%降低到0.4%。

但比较而言也有一些不利的层面,主要是来自亚太地区的原油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5.0%降低到2005年的7.6%。但来自越南的石油进口量呈现增加趋势。

2.2.2 天然气: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管线天然气的进口正在谈判中

在2005年之前,中国不进口天然气。从2006年起,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深圳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1~10月深圳口岸进口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154.1万吨,同比增长17.5%,价值7.43亿美元,增长30.3%。其中,进口液化天然气32.5万吨,价值5558万美元;进口液化石油气121.6万吨,下降7.3%,但受价格提高影响,进口价值6.87亿美元,同比仍上升20.5%。目前,深圳口岸液化气进口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进口出现此消彼长态势。二是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较低,液化石油气进口价格略有回落但仍然较高。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较低,仅170.9美元/吨,但液化石油气1~10月进口均价高达564.6美元/吨,是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的3倍多。三是进口来源的趋向分散,但仍以中东和澳大利亚为主。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建设6个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预计未来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预计液化天然气的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曼等。同时,建设中俄和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线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0年后还将从俄罗斯和中亚通过管线进口天然气。

2.2.3 煤炭:主要进口国是澳大利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并且也有相当多数量的煤炭出口到东亚等地区,但是,我国南方相对缺煤,因此从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向我国南部省份出口煤炭。2005年中国煤炭进口量约260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3%,预计2006年进口约4000万吨。

煤炭主要从东南沿海各口岸进口。我国进口煤炭的省份主要在东南沿海以及长三角地区,进口的品种主要是动力煤和炼焦煤,进口来源国主要是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朝鲜、俄罗斯等国。中国是越南煤炭出口的主要市场,占越南出口量的82.0%,主要进口地区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从越南进口煤种主要是无烟煤。2006年1~10月我国从越南共进口无烟煤1587万吨。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国,2005年中国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约260万吨,2006年1~10月份进口达329万吨。澳大利亚生产的煤炭75.0%以上供出口,目前日本在澳大利亚煤炭市场占47.0%,韩国占12.0%,省占9.0%。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主要是动力煤和炼焦煤,2006年1~10月进口总额为552万吨,其中动力煤392万吨,炼焦煤160万吨。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炼焦煤在中国将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2006年1~10月中国共进口朝鲜无烟煤194万吨。2006年1~10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煤炭约78万吨。预期今后我国还将从蒙古大量进口煤炭。

以2006年1~10月测算,中国煤炭进口的地区结构为:越南53.0%,澳大利亚19.0%,印度尼西亚11.0%,朝鲜6.5%,俄罗斯2.5%,其余国家8.0%。

2.2.4 铀矿

2006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协议,在今后10年内从澳大利亚进口约2万吨铀矿。

2.2.5 煤层气

不存在进口问题。

2.2.6 铜

参与贸易的各类铜产品非常丰富,包括铜材、铜合金、粗铜、精炼铜、铜精矿、废杂铜等,总共大约包括72种铜产品;铜市场相对透明,主要在LME交易。我国铜精矿进口额在整个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大,铜精矿进口来源相对分散,自30多个国家进口,其中主要包括智利、澳大利亚、蒙古等。从贸易方式看,我国铜精矿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占总量的83.0%以上,小额边贸也占一定比例。2004年中国铜精矿的主要进口国为:智利(29.1%)、蒙古(20.1%)、秘鲁(12.5%)、澳大利亚(9.1%)、哈萨克斯坦(7.7%)、墨西哥(7.4%)、加拿大(3.4%)、伊朗(3.3%)、巴布亚新几内亚(3.2%)等。

精炼铜进口来源也比较分散。主要包括:智利、日本、菲律宾、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

2.2.7 铝土矿

铝土矿矿石本身不是贸易的产品,我国进口的主要是中间产品氧化铝,但同时还出口一部分电解铝。我国电解铝行业投资迅速增加导致氧化铝的供求缺口拉大,推动了氧化铝的进口增长。进口规模由2001年的188.0万吨扩大到2004年的587.0万吨,年均增长46.2%,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701.6万吨,同比增长19.4%,进口价值26亿美元,增长27.0%。我国氧化铝进口大部分以现货贸易为主,目前进口数量已占到世界现货贸易总量的60.0%以上,我国进口量的变化对国际氧化铝价格影响非常大。中国30.0%的进口氧化铝以及80.0%的出口原铝都与来料加工有关。为节省电力以及增加国内市场原铝供应,从2005年7月1日起废除有关氧化铝来料加工贸易的政策,此外,商务部已不再发放氧化铝来料加工贸易的许可证。我国氧化铝进口来源基本稳定。2005年我国自澳大利亚进口392.4万吨氧化铝,增长20.0%,占当年氧化铝总进口量的55.9%;自印度的进口大幅度增长,进口100.5万吨,增长37.0%;自牙买加进口56.7万吨,下降24.7%;自美国进口57.1万吨,增长7.3%。自上述4个国家合计进口占总进口量的86.5%。

2.2.8 铅

我国铅矿砂及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秘鲁、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土耳其、纳米比亚、伊朗、韩国和朝鲜等。

我国精炼铅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朝鲜和加拿大等。

2.2.9 锌

我国锌矿砂和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秘鲁、伊朗、印度、越南、智利、缅甸等。

我国精炼锌的主要进口来源是:哈萨克斯坦、朝鲜、比利时、韩国等。

2.2.10 铁矿石

“十五”期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从2001年的923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7500万吨,增加1.83亿吨,增长1.9%。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5亿吨,是1990年的19.3倍,是1996年的6.3倍。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主要进口来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澳大利亚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国,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近年来大幅度上升,从2000年的327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1218万吨,增加了242.8%。但是,澳大利亚对中国铁矿石的出口量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比例,却有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4年的38.0%,但2005年又增加到41.0%。印度超过巴西成为中国铁矿石第2大进口国。2000年中国从印度进口1100万吨铁矿石,占中国进口量的15.7%,但是到2005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数量达到6855万吨,占当年中国总进口量的24.9%。从2000~2005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增加了5.23倍,占中国总进口量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印度本来是我铁矿石第3进口国,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平衡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铁矿石价格的一个手段,但现在我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进口来源,并且不仅量增,而且价格的增长幅度还大于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巴西是我国稳定的铁矿石进口国。巴西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稳定增加,从2000年的148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5471万吨,增加269.2%,并且自2000~2003年,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比重也连续增加。2005年与2004年相比,尽管巴西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量增加,但由于来自印度进口量的增加,所占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南非一直是我国第4大铁矿石进口国,每年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并且近年来有略微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南非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3.8%,但仍然是中国第4大进口国。以上4个国家,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比重,2005年为90.0%。2001年,这一数字为95.8%。秘鲁、智利等也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国。2000年,中国从秘鲁进口173万吨铁矿石,2001年进口184万吨,2002年进口198万吨,2003年进口220万吨。目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每年200万吨左右。2002年中国从智利的铁矿石进口量为123万吨,2003年为164万吨。除此之外,中国还从其余近20个国家进口铁矿石,但数量不大。

2.2.11 锰矿石

近年来我国锰矿石进口量不断增加,主要通过广东口岸进口。我国锰矿石进口来源主要包括以下7个国家:澳大利亚、加蓬、加纳、缅甸、巴西、印度、南非等。从这7个国家进口的锰矿石占我国全部锰矿石进口总量的95.0%。从澳大利亚、加蓬、加纳这3个国家进口的锰矿石,均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3。

2005年中国进口锰矿石457.8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包括:澳大利亚34.3%,加蓬13.4%,加纳12.1%。3个国家合计占59.8%。

2.2.12 镍

2005年,中国共进口镍(未锻轧镍)89580吨,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2.2.13 钨

钨是中国优势矿产,大量出口。

2.2.14 锡

锡是中国优势矿产,大量出口。

2.2.15 钾盐

2005年中国进口钾肥883.4万吨,进口来源主要为:俄罗斯46.2%,加拿大25.6%,白俄罗斯19.3%。这3个国家合计占全国进口总量的91.1%。

2.2.16 金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黄金约200吨,其中90%用于首饰制造。我国黄金市场已放开,进口来源广泛。

国际原油价格数据(详细的),现货和期货

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高,我国有可能成为以进口石油为主的国家

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2682万吨,出口量为807万吨,净进口量为11875万吨。与上年相比,进口量增加了3.3%,出口量增加了47.0%,净进口量仅增加了1.2%。而当年油品进口量为3143万吨,出口量为1401万吨,净进口量为1742万吨。与上年相比,进口量减少了17.0%,出口量增加了22.4%,净进口量减少了34.1%。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8150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7%;同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包括原油表观消费量及油品净进口量)为31767万吨,比上年减少0.3%;当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仅为42.9%,比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样,中国自2003年以来,继续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2004年俄石油产量达到4.2亿吨2004年俄石油出口量为2.7亿吨.2005年俄石油产量达到4.7亿吨,比前一年增长2. 4%,创1991年以来的新高。2005年俄石油出口量为2.51亿吨,较上年减少1%。俄炼油厂共加工原油2.07亿吨,比上年增长6 .5%。

中石化的创业史?

10月份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继续回落趋稳,盘旋在每桶60美元下方。10月份WTI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59.42美元/桶,与去年同期下降3.69美元/桶,同比下降5.85%;布伦特原油平均现货价格为58.12美元/桶,与去年同期下降0.99美元/桶,同比下降1.68%。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为56.63美元/桶,比去年同期增长2.21美元/桶,同比增长4.05%;OPEC一揽子石油均价为55.16美元/桶,比去年同期高出0.53美元/桶,上涨0.%。

据国际能源署11月份发布的《石油市场月度报告》信息,受库存充裕影响,中国需求受到抑制,10月份温暖的气候以及至今为止没有发生的飓风降低了美国和欧洲的需求。10月份世界石油供应量日均8530万桶,比前一月日均增长10万桶。秋季大规模的检修让10月份经合组织成员国原油加工量在9月份下降70万桶/日后进一步减少了130万桶/日,10月份全球炼油厂检修高峰,估计当月平均降低了370万桶/日的原油加工量。10月份美国和日本成品油库存每周数据显示下降。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国际主要原油现货价格走势

单位:美元/桶

WTI

布伦特

迪拜

阿曼

米纳斯

WTI/迪拜

布伦特/迪拜

OPEC一揽子油价

2005年10月

63.11

59.11

54.42

55.79

58.74

8.69

4.69

54.63

11月

58.82

55.92

51.84

53.03

54.27

6.98

4.08

51.29

12月

58.92

56.28

52.83

53.87

53.92

6.09

3.45

52.65

2006年1月

64.06

61.93

57.42

58.24

61.59

6.64

4.51

58.48

2月

61.98

60.88

57.9

58.84

61.63

4.08

2.98

56.62

3月

62.65

61.21

57.51

58.8

61.76

5.14

3.7

57.87

4月

68.71

69.26

63.13

64.56

68.24

5.58

6.13

64.44

5月

70.85

70.1

64.

66.32

70.43

5.88

5.13

65.11

6月

70.62

68.12

64.98

65.96

68.55

5.64

3.14

64.6

7月

74.24

73.39

68.91

69.91

73.09

5.33

4.48

68.89

8月

73.67

74.36

69.4

70.58

75.91

4.27

4.96

68.81

9月

65.11

63.09

61.3

62.53

65.22

3.81

1.79

59.34

10月

59.42

58.12

56.63

57.6

55.96

2.79

1.49

55.16

2003年1月-2006年10月国际主要原油现货价格走势

谁告诉我下汽油的涨价历史 ?

12年,为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一幅被称为“金山工程”的壮美画卷,在杭州湾北岸的上海金山卫拉开序幕。蜚声海内外的特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的前身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这片“潮来一片水汪汪,潮去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沙滩上迅速崛起。

37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中国石化和上海市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中国石化在几代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至四期工程以及结构调整工程建设,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目前中国顶尖的集油化纤塑四大类石化产品生产经营于一体、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是国内首家股票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同时上市的国际上市公司,其发展也带动了一座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市政设施齐全的金山新城的建设。

创造“金山速度”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从创业开始到建成四期工程,再到结构调整工程,中国石化在我国石化工业的建设发展史上,写下了一连串骄人的记录。

14年1月1日,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仅用3年多时间,就在一片荒滩上建成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化纤生产基地,创造当时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时间短、速度快、投资省、工程复杂的多项纪录,成为全国工程建设的样板。一期工程投产后,中国石化每年向全国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原料,每年创利税约5亿元。一期工程国家投资22亿元人民币,4年收回全部投资。

1980年7月,二期工程开工打桩,1985年全面建成投产。投产后,原油利用率从原先的不足30%提高到43%,每年向全国提供人均近3米的化纤织物原料,年创利税超过10亿元。二期工程国家投资加上企业共计23亿元人民币,3年还清工程。

三期工程于1987年5月动工建设,1992年4月全面建成投产。工程由企业自筹资金60亿元人民币建设,投产后原油利用率从43%提高到62%以上,乙烯产能达到45万吨/年,位居全国首位,投产当年创利税17亿元。

三期工程中的30万吨/年乙烯主体工程,以31个月的建设周期,被当时的国外乙烯专家誉为“奇迹速度”。中国石化首创的“倒开车”方案创造的投料后16小时15分钟就产出合格产品的开车水平,载入了世界乙烯工业的发展史册。

2000年6月,四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4月建成投产。四期工程以内涵挖潜改造为主要特征,由年产70万吨乙烯技术改造等5个大项目组成,总投资约65亿元人民币。在四期工程建设中,中国石化创造了22个月完成70万吨/年乙烯技术改造工程、20个月建成当今世界规模首屈一指的25万吨/年“双峰”聚乙烯装置等国际国内新纪录。

至此,中国石化已成为具有年原油综合加工880万吨,年产乙烯85万吨、成品油及化工产品420万吨、合纤原料及合成纤维115万吨、合成树脂91万吨生产能力的,高度综合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2007年以来,中国石化又重点开展了以优化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结构调整工程建设。该项工程是中国石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台阶,整个工程建成后,中国石化年销售收入将大大增加,产业链更加合理,从而使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2008年。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了2008年(第五届)“中国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同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积极申请第六届“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活动。

开创“金山道路”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成功范例

中国石化前20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冗员过多、债务与社会负担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经济体制下固有的种种矛盾。据统计,至1992年底,企业欠外债4.7亿美元,企业债券债务13.5亿元人民币,其他内资债务3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高达75.4%,还贷总额达70多亿元人民币,债务将还到2008年。深层次矛盾,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石化,影响和阻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中国石化曾进行过一系列内部制度的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企业领导层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石化只有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彻底转变经营机制,才能不断健康发展,否则辉煌的成绩就有可能成为历史的“定格”。基于此,中国石化紧紧抓住当时党中央、院正在选择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这一有利时机,在国家有关部委、中石化总公司和上海市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经过艰苦的努力,作为我国首批被批准进行股份制规范化改制的9家试点企业之一,于1993年6月成功进行了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

1993年7月至8月,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纽约、上海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境内外3地上市的国际性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按40亿元(A股)投入股份公司,占中国石化目前总股本72亿元的55.56%。社会公众股32亿元(其中A股8.7亿元,H股23.3亿元),占总股本的44.44%。

通过按国际惯例进行的企业重组和规范化改制,中国石化彻底剥离了原先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集聚了社会资本,改善了资本结构,甩掉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能力。一批基建、技改、脱“瓶颈”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中国石化的改制实践证明,在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过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完全可以成为世界认同的国际上市公司。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摆脱困境、增强活力,求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创造“金山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石化从创立的那一天起,就以回报国家、造福社会为己任,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投产,为我国结束纺织品凭票供应的历史作出了直接贡献。三期工程的竣工,使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跃上了年产200万吨的台阶,从世界排名第15位跃居到第8位。四期工程的建成,大大缩小了我国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腈纶装置单线生产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完成一、二、三期工程建设的同时,中国石化在杭州湾畔建成了一座环境优美、市政设施齐全、拥有10多万人口的石化滨海新城,在社区建设和维护社区稳定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为此后的金山新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石化的发展壮大之路是一条为国家、为社会创造“金山效益”的道路。据统计,从17年投入试生产到2008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加工原油1.45亿吨,生产乙烯1325万吨,生产油、化、塑、纤各类商品共计1.11亿吨,为促进我国纺织、轻工、化工、航空、建材、包装等行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从12年建厂到1992年20年间,中国石化累计实现利税147亿元。从1993年股份制改制至2008年,中国石化的总资产从115亿元增长到281亿元,增长1.44倍;公司净资产从47亿元增长到138亿元,净增91亿元,增长1.94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43亿元,向全体股东分配红利85.12亿元,上缴国家税收260亿元。

弘扬“金山精神”以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中国石化37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正是企业文化与之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历史进程,也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总结和提炼中国石化一二期工程建设创业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石化党委根据建设者们的倡议,逐步引入企业文化基本理论,对企业文化内容、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1982年建厂10周年时,正式提出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团结进取、忘我献身”的“金山精神”。多年来,“金山精神”已成为中国石化解放思想、开拓前进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石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石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步入成熟阶段。在迎接新世纪、实现新跨越的实践中,中国石化开展了“向先进水平挑战”主题活动,在继承和发展“金山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审时度势、把握先机的求实精神;崇尚先进、争创一流的求进精神;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求胜精神;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求新精神”。

同时孕育了“精细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的安全观、“凡事都有改进的可能”的工作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观;“自然有限,人力无限”的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事业观;“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动力”的发展观、“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的战略目标。中国石化的企业价值观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2003年以来,中国石化提出了“敬业守职做明白人、遵章守纪做老实人、明礼守信做文明人”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成为公司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2005年底,针对国际原油价格逐步走高、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迅猛发展,以及企业处于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石化明确提出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全面实施低成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低成本战略已成为统领和指导中国石化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实践的一条主线,在努力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通过几代石化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石化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稳步发展。自1993年股份制改制以来,公司在境内外获得了多项殊誉:1995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企业”评选中荣登榜首;在“中国的脊梁”优秀国有企业500强评选中名列前茅。199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4年起连续三次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2005年起连续两年获“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称号。2005年和2008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0多年来中国石化获得的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达250多个,并创造和保持了多项中国企业发展的纪录。2008年。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了2008年(第五届)“中国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同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积极申请第六届“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活动。

展望“金山前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经过37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石化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较高的起点上: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在国内石化行业名列前茅;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业务能力强、作风严谨务实、勇于拼搏创新的干部职工队伍;地处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华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化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

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暴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使中国石化的炼油业务遭受了严重的政策性亏损。与此同时,一场源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石化和其他国际石化公司一样,也难以独善其身。内外夹击下的中国石化多年来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暴露无遗,遭遇了经济效益的“滑铁卢”,面临着自创建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石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再站排头是有条件的。希望中国石化的同志振奋精神,精细管理,努力开创新局面。”中国石化主要领导的鞭策和激励,使中国石化清醒地认识到,危机考验能力,危机考验作风。

对于勇者而言,每一次的磨难,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动力,都是一次自我反省后奋起直追的机遇。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9年初,中国石化提出了“学先进、强管理、扭困境、促发展、聚人心”的工作目标。这15个字,是各种思想碰撞后形成的共识,是结合实际后思索求变的一次“亮剑”,更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自我要求。

按照中国石化领导提出的“重举旗帜,再站排头”的目标要求,中国石化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力构画未来的发展蓝图:在“十一五”结构调整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公司产品链较宽、产品多样化且靠近市场的优势,适度调整公司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低成本与差异化兼顾、上游规模化和下游精细化并重的发展战略与方向,继续朝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目标迈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未来,中国石化正开始新的航程。

2011年2月2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涨350元;

2010年12月22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涨310元和300元;

2010年10月26日

汽油出厂价格每吨上调230元;柴油每吨上调220元;

2010年6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230元和220元;

2010年4月14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320元;

2009年11月1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480元;

2009年9月29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下调190元;

2009年9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

2009年7月28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

2009年6月3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600元;

2009年6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

2009年3月25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

2009年1月14日

汽油出厂价每吨降低140元;柴油出厂价每吨降低160元

2008年12月19日汽油出厂价每吨降低900元;柴油出厂价每吨降低1100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降低2400元;

2008年6月20日上调汽油、柴油价格每吨1000元;上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1500元;

2007年10月31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提高5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50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500元;

2007年1月14日

下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20元;下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90元;

2006年5月24日 上调汽、柴、航空煤油每吨500元;

2006年3月26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300元;

2005年7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2005年6月25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2005年5月23日

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2005年5月10日 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2005年3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